1968年,有一天,毛主席突然发现大家对李讷非常尊敬,士兵看见李讷配资杠杆炒股,还向她行军礼,就问汪东兴她现在担任什么职位,汪东兴回答:"她是解放军报社负责人之一。"
1940年,当延安的梯田上春风正暖,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迎来了他最小的女儿李讷。那时的延安虽然四面环山,却是通往新中国的重要基地。
在这片黄土地上,李讷的降生为紧张的革命工作增添了一份温暖。与其他因战乱不得不送往他处的兄弟姐妹不同,李讷得以留在父亲身边。
延安虽然物资匮乏,但相对安全的环境让这个幼小的生命有了成长的土壤。主席虽然日理万机,但每当看到年幼的李讷,总会露出慈爱的笑容。
李讷学会走路后,经常蹒跚着去看望在办公室工作的父亲。这些短暂的相聚时刻,成为了延安岁月中最温馨的画面之一。
在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们发现,只要李讷出现,总能让废寝忘食的主席稍作休息。渐渐地,他们开始默契地安排这些父女相聚的时光,让劳累的主席能够片刻放松。
延安时期的物资极度匮乏,战士们的伙食以黑豆饭和野菜为主。尽管主席的伙食条件可以稍好一些,但他坚持让李讷与普通战士同食。
这种艰苦的生活教育,为李讷日后的性格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。在她的成长过程中,从未有过任何优越感或特权思想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主席依然保持着对女儿的严格要求。当李讷到了入学年龄,主席没有为她请私教,而是让她以普通工作人员子女的身份进入学校。
在学校里,李讷的真实身份始终是个秘密。她每天像普通学生一样自己上下学,没有专车接送,没有特殊待遇。
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考入北京大学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。李讷凭借着自己的实力,成功跨入了这所百年学府的大门。
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,李讷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。她经常泡在图书馆里,阅读各类文学作品,这与她父亲年轻时的阅读习惯如出一辙。
大学时期的李讷,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外,还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。她经常写一些文章投稿,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。
这段求学时光为她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在北大的学习经历,不仅让她获得了知识的积累,更培养了她严谨的工作态度。
大学毕业后,李讷没有借助父亲的影响力谋求更好的职位。她选择从基层做起,进入解放军报社担任普通编辑。
在报社工作期间,她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干和勤奋的工作态度。每一篇稿件她都认真对待,从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懈怠。
她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。在报社工作的几年间,她凭借着自己的实力,一步步晋升为《解放军报》的总编辑。
这个职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影响力。作为总编辑,她需要把控报社的整体方向,审阅重要稿件,参与重大会议的报道工作。
在工作中,李讷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。她从不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,而是与同事们共同探讨工作,共同进步。
她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军内各级领导的肯定。每当有重要的军事新闻需要报道,她都能带领团队高质量完成任务。
然而,面对女儿的快速晋升,毛主席却显得格外谨慎。他认为女儿还需要在基层多积累一些经验。
这种严格的要求,恰恰体现了主席对干部培养的高标准。即便是自己的女儿,也必须经过严格的锻炼才能担任重要职务。
1968年,一场重要的赴越南干部接见会即将举行。作为重大外事活动,这次会议的规格和安全要求都很高。
会议筹备组按照惯例,将各个部门的参会人员名单呈交给毛主席审阅。在这份名单中,包含了作为解放军报社负责人的李讷。
就在这天,毛主席在中南海散步时,看到了一个令他注意的场景。路过的士兵们纷纷向李讷行军礼,表现出极大的敬意。
这一幕让主席陷入沉思,他随即向身边的汪东兴询问李讷现在的职务。汪东兴如实回答,称她是解放军报社的负责人之一。
主席仔细审阅了参会名单后,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。他将李讷的名字从参会人员名单中删除。
这个决定背后体现了主席对干部选拔和培养的严格标准。在他看来,参加如此重要的外事活动,必须要有相应的职级和资历。
主席的这一决定,也反映了他对女儿的特殊保护。那个特殊的年代,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政治影响。
同年,李讷曾向父亲提出要去越南前线工作的请求。这个请求让主席想起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长子毛岸英。
经过深思熟虑,主席否决了女儿的请求。他认为李讷留在国内从事新闻工作,对国家建设的贡献会更大。
这个决定既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,也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。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类人才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作用。
主席对女儿的教育一直秉持着严格的标准。他要求李讷必须从基层做起,要有扎实的工作经验。
这种严格的要求不是简单的父女关系,而是一个领袖对干部培养的基本原则。在主席看来,即便是自己的女儿,也必须符合这个标准。
后来配资杠杆炒股,李讷主动辞去了总编辑的职务,选择到基层单位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