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
开宝九年(公元976年)十月,宋太祖赵匡胤在万宝殿驾崩,享年五十岁。
赵匡胤去世后,其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,此时的宋皇后,不过24岁,正值花信年华。
那么,赵光义会如何对待他的这位年轻的寡嫂呢?
宋太祖的三位皇后
赵匡胤一生共有三位皇后,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贺景思的长女贺氏(孝惠皇后)。两人是少年夫妻,年纪相仿,相比之下,年少的情感自是真挚。
两人共育有三个儿子、两个女儿,分别为赵德秀、赵德昭、赵德林、昭庆公主和延庆公主。
只可惜红颜薄命,在北宋建国的前一年贺氏就不幸病逝了,赵匡胤登基后,追念旧情,特封其为孝惠皇后。
关于赵匡胤与贺氏的爱情故事,民间流传着一出名为《贺后骂殿》的戏曲,其内容大意为:
贺氏因赵匡胤的突然离世而心生疑虑,怀疑其中必有隐情,便派遣儿子赵德昭在朝堂之上质问赵光义。
赵光义勃然大怒,欲将其斩首示众,赵德昭心灰意冷之下,竟以死明志,撞柱而亡。
事后,贺氏又带着儿子赵德林上殿,历数赵光义之过。赵光义被嫂嫂的言辞所震慑,羞愧难当,最终封贺氏为太后。
这便是《贺后骂殿》的故事,虽然这仅仅是民间虚构的故事,但足以看出民众对贺氏的好感与喜爱。
赵匡胤的第二任皇后王氏,即孝明皇后,与赵匡胤成婚五年,期间育有三名子女,然而天不遂人愿,这三个孩子皆早早夭折。
王氏温婉贤淑,勤勉不懈,深受杜太后和赵匡胤的喜爱。她不仅是赵匡胤的皇后,更是他情感上的知己。
这一点,从赵匡胤对小舅子王继勋的纵容便可窥见一二:王继勋是北宋出了名的“恶霸”。
因着王皇后与赵匡胤在背后撑腰,王继勋便更加肆无忌惮,形成了朝中上下无人敢动的局面。
王继勋先是借军演之名,与军中将领“约架”闹事;后又在城内强掳民女,引起民愤。
即便王继勋是过错方,那也没所谓,不论过分与否,赵匡胤都会将其力保下来,顶多就是象征性地惩治一下,走个过场罢了。
到这,王继勋还没有结束,为了打发时间,供自己玩乐消遣,他又开始了“脔割奴婢”。
“脔割”,顾名思义,拿刀割肉,这种“脔割奴婢”的方式让王继勋欲罢不能,后又在短短4年间,“吃掉”了上百奴婢。没有看错,是吃。
即便是这样,赵匡胤因着王皇后的关系,仍旧护着他直到去世。后在太宗的干涉下,王继勋才被处斩。
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为宋皇后(孝章皇后),嫁入宫中之时,宋皇后年仅17岁,相比皇子德昭,还要小上一岁,两人也算是老夫少妻了。
据史料记载,赵匡胤曾迷恋上了一名宫女,整日与其夜夜笙歌,耽误了朝政。
朝中大臣自是不愿皇帝因美色误国,便对其提出了批评,赵匡胤倒是虚心接受了群臣们的意见,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了。
为了彻底断了自己的念想,当晚,他便趁着这名宫女熟睡之际,将其杀害,这件事还一度被捧为了“圣德”。
真真是叫人不解,看上宫女的是他,将其宠幸的是他,与之夜夜笙歌的还是他,不管住自己,倒将过错全推到了“美色”身上。
不过,从侧面也能看出,赵匡胤在“江山”还“美人”之间,选择了前者,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,赵匡胤还是拎得清的。
千古之谜:赵匡胤猝死
开宝九年(公元976年)十月,宋太祖赵匡胤驾崩。按理说,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,不论你是何身份,最终都是“难逃一死”。
但赵匡胤的离世,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时至今日,后人仍对此争论不已,这是为何?
赵匡胤去世后,谁最应该继承这个皇位?当然是他的后代,可上位的,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;
更添疑云的是,赵匡胤并未留下任何遗诏,这无疑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。关于此事,流传最广的便是“烛影斧声”和“金匮之盟”。
“烛影斧声”:北宋时期有一位高僧,他写了一部关于宋朝皇帝的轶事、秘闻野史。
常言道:野史不一定“野”,正史也不一定“正”。有时候,恰是野史补充了正史。
说是在北宋建立之前,赵匡胤遇到了一位世外高人,两人相见恨晚,很是投缘,说话间,这位高人预测出赵匡胤有帝王之命。
之后赵匡胤果然登基称帝,可这个时候,这位高人早已的不知所踪,直到16年后,两人才再次重逢。
席间,赵匡胤询问自己还能活多久,高人掐指一算,答道:
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,若是天气晴好,你还能活12年;若是天气不好,就抓紧安排后事吧。”
转眼间,到了高人所说的十月二十日,夜幕降临后,赵匡胤来到了湖边观测天象。
不多时,一阵阴风刮来,空中竟飘起了雪片,赵匡胤瞬间惊恐万分,后将赵光义召了过来与之对酌。
赵匡胤将殿内所有无关人员都赶了出去,只留两人对饮,时间一晃,来到了三更,雪越下越大,宫人们好似听到了赵匡胤砍雪之声。
之后便没有动静,好像睡着一般,待宫人们前往查看之时,赵匡胤根本不是睡着了,而是断了气。
有人认为,赵匡胤之死,是赵光义为了皇位,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,那“斧声”不是砍雪发出的,而是赵光义的血腥之举。
史学家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将夺位的始作俑者推到了一个高级太监身上,侧面印证出,司马光不否认赵光义的篡位的事实。
“金匮之盟”:据《宋史·杜太后传》记载,杜太后在临终前,将赵匡胤和赵光义叫到了身边,语重心长地交代了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。
杜太后认为,赵匡胤之所以能“黄袍加身”,是因为当时的柴宗训年幼无知,无法驾驭群臣。
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,她希望将来的皇位能传给赵光义。赵匡胤深以为然,点头应允,当即写下誓约,存于金匮之中。这便是“金匮之盟”的由来。
关于“金匮之盟”,后世有诸多的猜测,认为这是心里发虚搞出来的谎言罢了,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。
之所以这样说,主要是因为赵匡胤去世后,赵光义登基后的种种作为。
波谲云诡的朝局
依照常理,新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,是要改用新年号纪年的,但赵光义显然有些急不可耐。
刚一即位,赵光义就改用了新年号,这什么意思?这是“做贼心虚”还是急于“漂白”?不然为何如此着急。
第二点,便是与他的皇嫂宋皇后有关。
从史料中看关于宋皇后的记载不难看出,她不是一位相夫教子的寻常女子,对于宫廷政治,她似乎也是颇为感兴趣。
她一生并无子女,在赵匡胤这众多子女中,宋皇后尤为偏爱德芳,甚至一度欲拥德芳为帝。
这一举动,令赵光义大为不满,加之朝中有不少旧臣与宋皇后暗通款曲,赵光义就更加忌惮了。
那么,赵光义是如何对待这位寡嫂的呢?
首先,因着“试图扶持赵德芳”的缘故,赵光义上位后,就将宋皇后逐出了东宫,后郁郁而终。
宋皇后病逝后,赵光义始终不肯为其发丧,也并未按照皇后礼仪下葬。赵光义这么做,出于两点:
其一,可以借此机会,打击朝中旧部势力;其二,羞辱宋皇后。
此事一出,瞬间在朝中上下引起轩然大波,在古时,只有罪孽深重、犯下重罪者才会被这样对待,赵光义此举显然不合乎常理。
因此,不少诤臣冒死为宋皇后请命,名臣王禹偁也为宋皇后其鸣不平,结果不仅没改变赵光义的想法,自己还被贬到了滁州。
而赵光义此举也饱受世人非议,一直到997年,宋皇后才归葬宋太祖陵寝。
除此之外,赵光美(即赵延美,赵光义的弟弟)、赵德昭、赵德芳(赵匡胤之子)等人也未能幸免。
“金匮之盟”除了说了关于赵匡胤、赵光义的问题以外,还讲了之后的事,也就是说:
赵匡胤死后,将位子传给弟弟赵光义;后由赵光义传位给赵光美;最后,再由赵光美传给赵德昭兄弟。
赵光义会遵守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不论如何,这些人于他而言都是他皇权路上的威胁,势必要将其铲除。
不久,赵光美被冠上了“意图夺取皇位”之名,惨遭罢职贬黜,巨大的压力之下(各方面的监视猜忌),赵光美最终郁郁而终。
接下来便是赵匡胤之子——赵德昭,当时的赵德昭,已经年满30岁。在一次谈话之际,赵光义眼中流露出的杀机和忌惮恰巧被赵德昭捕捉。
他顿时明白过来,不论自己如何做,叔叔赵光义也终归不会信任自己,最终以极端的方式——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前后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,赵德芳不知怎么的,突然暴毙身亡,其他的皇子、王孙,凡是威胁到赵光义帝位的,皆先后惨死。
在权力追逐的这一过程中,没有亲情可言,有的只是对权力的追捧,有的只是对皇位的狂热。
常言道,最是无情帝王家。兄弟如何?皇嫂、侄子又如何?在权力的巨大诱惑面前,一切都可以弃如敝履。
结语
在这场权力的残酷追逐中,亲情被无情地践踏,人性在欲望的驱使下扭曲变形。在至高无上的皇位面前,亲情究竟又价值几何呢?
在权力的诱惑下,即便是曾经最亲近的人,也成为了可以随意践踏的对象,宋皇后、赵光美、赵德昭兄弟的结局皆是权力斗争中人性沦丧的缩影。
人一旦开始追求权力,往往会迷失自我,将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等一切美好情感都抛诸脑后。
正所谓“帝王家无情”,即便是骨肉至亲,也不过是可以轻易舍弃的棋子罢了。赵光义的所作所为,无疑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。
参考资料
《宋史》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
宋太祖与他的家人- 王育济 陈晓莹. 济南大学学报
饱受争议的宋太宗- 君懿. 百科知识
千古谜案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. 知识文库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